5月30日,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廁所革命現場會在福建省寧德市召開。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按時保質完成“三年行動”目標任務。

“三年行動”開展一年多來,各地采取了哪些好做法、總結了哪些好經驗,又會給下一步向縱深推進提供哪些指導?請看福建省、江西省以及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河北省石家莊市、湖南省湘潭市分別在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廁所革命現場會和中部10省部分大中城市農村改廁座談會上的經驗交流。
福建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改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堅持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形成“千村引領、萬村整治、五級同抓、全面振興”的局面。
完善機制
加大統籌推進力度
建立“一把手”抓“一把手”機制,各級均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領導小組,省委書記于偉國任省領導小組組長,并親自組織縣(市、區)委書記分期分批赴浙江專題學習取經,省長唐登杰任第一副組長。
各地黨政“一把手”掛帥,具體問題親自上手,從抓思路、抓調研一直抓到部署實施、政策配套、督察落實。

建立“五級一起抓”機制,省級負總責、市級具體調度、縣級履行主體責任、鄉鎮具體組織實施、村“兩委”承擔直接責任,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確保技術路線一貫到底、工作部署一抓到底。
建立部門協同推進機制,適應機構改革要求,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住建、衛健、生態環境等職能部門專項主抓、具體落實,確保工作不斷、格局不亂、力度不減。
建立規劃源頭管控機制,在鄉村發展空間上“留白”、自然生態上“留綠”、鄉愁記憶上“留舊”、歷史傳統上“留文”、鄉土本真上“留魂”。
因地制宜
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
立足實際,回應群眾期待,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搞齊步走、不搞千村一面,對全省14438個村進行分類指導、分類施策、分類推進(具體分為生態旅游型、活化利用型、產業帶動型、新村建設型、基本整治型、提檔升級型)。

抓住關鍵
深入推進廁所革命
一是“建好”廁所,結合“八山一水一分田”、85%以上村莊海拔在350米以上、多數村民居住分散的實際,集中連片、整村推進戶廁改造,大力建設標準三格化糞池,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同步設計、相互銜接。農村公廁重點布局農村人流聚集地,外觀與當地農村環境風貌相協調,鼓勵鎮村統一采購材料,統一組織施工。
二是“管好”廁所,將農村公廁管護納入村莊保潔范圍,每500人配備一名保潔員,確保有專人管;鼓勵各地實施政府購買保潔服務,省級每年安排1.5億元,市、縣兩級不少于省級補助,村民每戶每年繳納保潔費用60-120元,確保有固定經費;公布村規民約、管理制度和舉報電話,加強在線監測,抽查尾水、排污口,確保有監督手段。
三是尾水“處理好”,把糞污治理與污水垃圾治理結合起來,妥善處理糞污降解后的尾水,有條件的,納入污水處理設施集中統一處理,條件暫不具備的,就近排入山體、林地、農田消納吸收。目前,85%的行政村已有1座以上水沖式公廁,94%的縣(市、區)農村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85%以上。

強化合力
發揮各方面力量
政府的事政府辦,政府抓好規劃引導、典型培育、技術指導、資金補助、督促檢查、宣傳發動。去年全省整合258.6億元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抓一批示范村,推動包括臺灣建筑師在內的技術團隊超過1萬人次進村入戶,開展“陪護式服務”。
市場能辦的事市場辦,推出一批鎮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配套管網、三格化糞池清掏、村莊日常保潔、垃圾中轉運輸、老屋活化利用等建設和服務項目,引入市場機制、引入社會資本、引入專業化管理。
村民的事村民辦,強化村民主體地位,發揮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農村工匠、鄉賢的作用,確保群眾在資金使用上有知情權、村莊規劃上有話語權、村莊建設上有監督權、項目招標上有表決權。
下一步,福建省將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按照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全面振興的硬任務,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
